当大英帝国的首都最终被同盟国德法挪三国联军包围的时候,丘吉尔和他的随从也必须去面对自不可避免的命运一一可耻的失败。x23us.
尽管丘吉尔控制下的英国领导层依然保持着严酷的钢铁般力量的外表,目中无人地重复着丘吉尔最著名的格言:“我们永不放弃。”但是,只有少数死硬分子真的相信英国依然能够赢得这场战争,或者通过谈判获得一个可以接受的和平。
倒是更多人相信,丘吉尔真的会在英国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后,利用海外的英**队继续战斗下去。
同盟国方面已经充分表明,他们是不会和丘吉尔及他的党羽谈判的,德国元首莱因哈特明确要求,他希望英国无条件地投降。如果英国方面不愿意的话,德国及德国的盟友,将不介意打到英国政府愿意为止。
这个时候,就连同为英联邦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不愿意为了英国出头,甚至大有希望撇清关系的嫌疑。
是个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大英帝国这条船,马上就要沉掉了。
在伦敦,丘吉尔搜罗了一切可以用上的兵源。除了总数不足200辆的坦克外,就只剩戈特勋爵指挥下的14万人。这些兵力总,大部分都是由国民自卫军,警察,工厂保卫团等等临时拼凑起来的部队。
戈特将手里少数的正规军打散编入了那些拼凑的部队里,希望借助他们可以死守伦敦,利用巷战长期的拖住三国联军。
除此之外,在伦敦还有一支7千人规模,由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队。
戴高乐的部队,主要部署在泰晤士河岸,一边加入到泰晤士河保卫序列中,一边也同时在保卫自己位于泰晤士河畔的总部大厦。
这个只被英国政府承认的自由法国政府,可能是全世界最支持丘吉尔政权的“外国政府”了。当然,除了支持丘吉尔,他们也别无其他选择。
跟着同盟国混的法兰西国,最近因为和德军一同攻至伦敦,在同盟国内部可谓是混的风生水起。而原本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国联中的席位,现在也成为贝当领导下法兰西国的席位。
对于戴高乐来讲,任何政权都可以不支持英国,唯独他的自由法国政权必须支持丘吉尔的英国政府。因为,没有英国的支持,他这个自由法国政府就形同虚设。
为了自己的政权,戴高乐必须跟丘吉尔联手。
不过,戴高乐也很清楚的看出,伦敦已经是个死局,留下来不可能有前途。
所以,他打算向丘吉尔提出一些善意的建议,以便未来更好的抵抗。
就比如,暂时迁都到尔兰岛上,利用海峡阻隔,重新建立起一道防线。
戴高乐也算是一位将军了,他在法国战役,以及后来的英吉利海峡防御战里,也算是学到了不少。
在他看来,以军事的角度考虑,迁都北尔兰,联合同为英联邦国家的尔兰共和国,共同依托海峡设防,要抗衡尔兰海对岸的同盟**队,成功几率大上不少。
从三国联军成功登陆大不列颠岛开始,戴高乐就已经先一步考虑起下一步的退路了。
作为一名曾经的法国将领,戴高乐很清楚德军在陆地上的战斗力与突破力,况且,德军还有连戴高乐都曾无比崇拜的魏刚将军,指挥法**队协助。
曾经号称世界第一陆军的法军,加上新兴世界最强陆军的德军。这两者的军队联手起来,在陆地上与欧洲最弱陆军英国陆军作战,结局基本上就丝毫没有悬念。
再加上英国政府就连本土陆军都不多,只能依靠更不靠谱的国民自卫军等民兵,去与战斗经验丰富的德军和法军作战。
丢掉英吉利海峡,伦敦其实就已经守不住了。
好在,英国的地理况还毕竟特别。
作为建立在大不列颠群岛范围内的国家,英国本土不但包含大不列颠岛上的苏格兰,英格兰,威尔士。此外,也包括尔兰岛北部的北尔兰。
而尔兰岛南部的尔兰共和国,又恰巧的英联邦国家,虽然与英国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太好,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联合的希望。
就比如,把英国本土现在残余的少量空军,全部集结调往北尔兰,把皇家海军本土舰队剩下那点军舰,统一开到尔兰海上,负者包围尔兰岛。
然后,在利用伦敦城拼死抵抗的同时,将那些训练不足的国民自卫军从大不列颠岛北部运往北尔兰,在那里抓紧进行军事训练,争取把这些民兵变成真正的军人。
不需要太多,只要能训练出10万国民自卫军,再加上撤往尔兰岛的大约1万名英国陆军。在残余皇家空军与残存皇家海军的协助下,防御小小的尔兰岛,阻止同盟国登陆,远比在大不列颠岛与已经登陆的同盟国三国联军陆地硬抗要轻松。
而且,戴高乐这里还能为未来的尔兰岛防御战,提供7千名训练有素的自由法国士兵。尔兰岛南部的尔兰共和国,又能承担整个岛屿大部分的防御任务。
真正需要防卫的,只有占尔兰岛一小半的东北部区域。
然后再从北尔兰的6个郡,1.4万平方公里土地,170万人口中,招募几万新兵,把北尔兰的警察与当地地方驻军改编组成上万部队。
这么一来,哪怕是到了现在这种地步,丘吉尔与戴高乐也可以跑到北尔兰,拉起一支超过15万规模的大军。利用好剩下这点空军与海军,做好岸防工作,阻止同盟**队登陆,就又有防御下去的资本了。
当然,要是丘吉尔愿意带着自由法国政府一同逃去加拿大,在那里以难兄难弟的份一同组建流亡政府,戴高乐就会更开心了。
总之,无论如何,反正戴高乐是绝对不会愿意留在伦敦等死的。哪怕他们和德军还隔着一条横穿伦敦的泰晤士河,以及泰晤士河对岸的伦敦区域,那也不会让人丝毫安心。
比起更宽广的尔兰河,戴高乐实在不愿意守一条窄窄的泰晤士河。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