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洪只想着自己的难处,嘴里还在念叨着,王杨氏心里已经恨的不行。
三郎回乡?
丈夫怎么能说出口。三郎好好的孩子,天资聪颖,读书刻苦,如今因拜错师门的缘故,小心翼翼地,连科考考场上都要藏拙。
归根结底还是当年王青洪看着李御史在士林的名气,有心亲近,又放不下身段,才拐弯抹角地安排儿子拜师。没想到等到宁王世发,丈夫全然不顾当初是他安排儿子拜师,惊骇之下,还迁怒到儿子身上。
为了家人安定,对于儿子藏拙的想法,他本是点头的;可当院试结果出来,他又开始给儿子脸色。
也就是三郎,敦厚纯良,换做是个性子烈的,怕是早就父子生嫌隙。
回乡后,看族人的白眼?
王崔氏视三郎为命根子,王杨氏对三郎的感情丝毫不亚于王崔氏。
她早对夫妻恩爱不抱指望,全部心思都在几个儿女身上,哪里舍得三郎受苦。
安排儿子进国子监,儿子有舅家长辈照看,容娘也在京中,姊弟两个也能相互照应些。若不是安陆还有个王崔氏,王杨氏这个媳妇没有滞留在外的道理,她都想要留在京城。
不过,即便她跟着丈夫出京,也没打算随着丈夫一起去南宁赴任。
幼子四岁,她哪里舍得带儿子去那偏僻之地。听说那边汉人少,土人多,日子过得极苦,生个病了,连寻个好大夫都难,当地人信奉的多是巫医。
她也是四十多岁的人来,除了儿女,其他的都是虚的。但凡对儿女有半点不好的地方,她都会极力避免。
加上南宁离京城五千多里路,往来太艰难,还不如安陆便宜。为了她三个儿女,她说什么也不会随丈夫赴任。
她沉默了一会儿,无奈地叹了一口气,道:“老爷说的正是。侍书与碧云两个长得虽好,到底不是能上得了台面的人。即便我不能陪着老爷去任上,总要给老爷安排个妥当人才好。”说到这里,扬声吩咐门口的丫鬟道:“请冯姑娘与楚姑娘过来?”
门口丫鬟应声下去,王青洪好奇道:“家里什么时候多了个冯姑娘、楚姑娘?”
王杨氏道:“老爷忘了,临出京前,嫂子送了两个人给我,这两位姑娘,是嫡亲表姐妹,都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因家里牵扯到宁王案中,被抄家发卖。嫂子早年在娘家时,与她们姊妹的一位故去长辈是闺中好友,看在旧日的情分上,买了她们两个出来。可京城人多眼杂,实不好安置她们姊妹两个,便托了我带出京安置。”
王青洪听了,脸色很难看,道:“既是逆贼之后,怎么好轻易收留?要是让人察觉,说不得咱们都跟着吃挂落。”
他是江西官场出来的,能保全自身已经侥幸,可不想再沾半点干系。
王杨氏诧异地看着王青洪道:“不过是家中多两个下人,只要安排的不出格,谁会计较?”
王青洪刚要说话,就听到门口丫鬟禀告:“太太,冯姑娘、楚姑娘来了。”
王青洪皱着眉,将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端起茶来吃了两口。
王杨氏道:“进来。”
跟着丫鬟后,两个年轻女子低头走了进来,面上带了几分惊惧。显然是听到王青洪“逆贼之后”那一句,怕被送走。
虽说这两人都低眉顺眼,身上穿着素淡,没有插金戴银,可年长的体态婀娜、端庄秀丽,年幼的身形娇小、雪肤凝脂,竟是一对难得的姐妹花。就是王青洪这见惯美人的,也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王杨氏对王青洪道:“老爷,这年长是冯姑娘,前南昌府通判楚志成的外甥女;年幼的是楚姑娘,楚家的幼女。”又对那两个姑娘道:“你们跟着我回来有些日子,还没见过老爷,今日就见见吧。”
说罢,她示意丫鬟取了两个锦垫,放在二人面前。
说是年长年幼,实际上年长的不过十七、八,年幼的十四、五岁,都是娇花一样的年纪。
姊妹两个老实跪了,齐声道:“见过老爷。”
声音甜糯,都是绵软的苏语,只这一句,就叫人身上发软。
王青洪的视线从姊妹两个身上移开,并没有开口说话,而是望向妻子。他心中有些疑惑,又有些期待。
王杨氏笑道:“老爷还不叫人起身。都是年轻女孩儿,老爷别板着脸吓人了。”
王青洪轻咳一声道:“起来吧。”
姊妹两个再次磕了头,才站起身来,依旧规规矩矩,低着头,端庄文静,不露半点轻浮之态。
这般气度,换身装扮,比一般人家的小姐还气派。
王青洪忍不住又看了一眼,心里念了念“楚志成”这个名字,倒是初次听闻,自己在南昌时,南昌府的通判并不姓楚,想来是自己离开南昌府后才上任的。不过能教养出这样两位小姐,想来楚家也是个不俗的。只是时运不济,受宁王拖累,抄家破族,可惜了了。
这样想着,王青洪心中早先的那些不快与嫌弃就化作了怜惜。
王杨氏看在眼中,挑了挑嘴角,吩咐丫鬟带两人带下去,而后就似笑非笑地看着丈夫。
王青洪被妻子看的讪讪,摸着下巴上短须,有些不自在。
王杨氏道:“老爷瞧着冯姑娘如何?因楚家太太身体不好,早年多是由冯姑娘帮着料理家务,对于官眷之间的往来,冯姑娘也颇熟悉。”
王青洪皱眉道:“慧娘,说这些作甚?”
王杨氏低着头,拿帕子拭了拭眼角,道:“我若有旁的法子,又怎么会说这个?若是三郎过了成童礼还罢,代替老爷与我在老太太跟前尽孝,没有人会说嘴。三郎今年才十三,自己还是个孩子,要是单留他在老太太跟前,老爷与我的名声还要不要?我的名声还罢,容姐儿已经出嫁,三郎的亲事总要等乡试后,五郎更不用说。老爷身在官场,如今已经如此艰辛,毕竟是独子,先前又有曾因‘养亲’致仕,要是被人扣上不孝的帽子,那可怎生是好?”
听王杨氏这么一说,王青洪也晓得自己先前的安排不妥当。三郎年幼,一日不行成童礼,在旁人眼中就是孩子。自己真要将老母与未成年的儿子留在安陆,就是将小辫子留在外头,等着别人攻讦。
可是妻子不同自己上任的话,外人会怎么看?
王青洪有些踌躇。
王杨氏道:“冯姑娘与楚姑娘奴婢的身份,除了我身边这几个,旁人都不晓得。即便不好将她们两个放良,可对外瞒着些却无碍的。”说到这里,顿了顿道:“可以说是我大嫂娘家那边的远亲,良家子,我给老爷求来的,外人也会多几分尊重。”
王杨氏的大嫂徐氏,系出名门,是已故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徐溥的孙女。徐溥是江苏宜兴人,将冯、楚二人说成是徐家那边的远亲,从口音上倒是差不多能对上。
王青洪有些意动,不过依旧有些犹豫,道:“这样安排好么?”
王杨氏想了想道:“既要劳烦冯姑娘为老爷操劳打理,多给些尊重为好,省的心里有怨不尽心。老爷,年前挑个好日子,在家里摆几桌酒如何?左右年节到了,老爷也要设宴款待亲友,抬举了冯姑娘身份也便宜。”
王杨氏想出的这个法子,是解决目前困局最好的法子。其实,官员千里赴任,留在原配在家乡孝顺双亲的大有人在。王青洪所担心的,不过是官眷之间的交往;如今冯姑娘端庄大方,又知晓官眷往来,那他还真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不过听着妻子只提冯姑娘,闭口不提楚姑娘,王青洪心里有些痒痒。
冯姑娘端庄是端庄,可表姐妹两个比起来,还是楚姑娘容貌更佳,更惹人怜爱些。
想到这里,对于妻子的话,他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而是答非所问道:“慧娘千里迢迢地带了她们姐妹在身边,总不会是为配给下人,原本是打算怎么安置她们姊妹?”
王杨氏轻哼一声,道:“原本的打算,老爷想不到?三郎年岁渐大了,家里的丫鬟乌鸡眼似的都盯着三郎,想要做三郎的屋里人,也不照着镜子看看配不配?难得见到两个品貌好的,我想着带在身边看几年,果真老实本分,以后就给三郎。三郎屋里有了好的,也就不怕外头的人勾着学坏。”
王青洪虽早已猜出些,可听妻子肯定说出这姊妹两个本是给儿子准备的人,面上不免有些发烫,想要多问一句楚姑娘,又不好开口。
王杨氏道:“楚太太身体本就不好,去年丈夫入狱没多久便病故。冯姑娘已经出服,算下来楚姑娘身上还带着一年半的孝。要不然的话,到底定冯姑娘,还是定楚姑娘,还要看老爷的心意。”
王青洪讪笑道:“慧娘做主就好。”
王杨氏皱眉道:“可是她们两个骨肉离散,姊妹两个相依相伴不容易,要是分开叫人不落忍。要是老爷不嫌人多,就也带了楚姑娘去。等到楚姑娘出孝,如何安置,老爷同冯姑娘商量着来。”
毕竟楚姑娘与冯姑娘是嫡亲表弟妹,既然表姐做王青洪的妾,那表妹留着也没什么意思。他们这样的人家,规矩最重,总不能差着辈分,将楚姑娘留给三郎。
王青洪也想到这点,只觉得提着的心终于放下,想了想道:“我是去上任,带太多女眷总是不好。若是带了楚姑娘,碧云与侍书两个就留一个在家。”
王杨氏犹豫道:“这两个一个是老太太所赐,一个是老爷身边得用的,留哪一个,还请老爷示下?”
王青洪想了想,道:“碧云到底是老太太所赐,还是侍书留下。”
王杨氏口中应了,心里嗤笑不已,这就是男人,不管嘴上说的多好听,旧爱永远都抵不过新欢去……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