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道义之争 第三十七章 一专多能

  大约在2037年底、或者2038年初,也就是林啸雷出任总参谋长后不久,时任海军参谋长的华剑锋按照林啸雷的授意,在海军内部就海军发展方向做了一次意义深远,对海军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讨论。因为是公开讨论,所以持续了数个月。在此期间,包括“重庆”级航母、“昆仑”级大型巡洋舰与“青海湖”级综合驱逐舰在内的一大批主战舰艇的战术指标基本得到确定,并且先后进行设计建造。

  在这场讨论中,争论最大的不是航母与潜艇之争,而是巡洋舰与驱逐舰之争。

  说直接点,就是共和国海军未来作战对象之争。

  众所周知,在对付实力相对较弱的对手时,驱逐舰的作战用途与作战效率均超过了巡洋舰,是除了航母之外,海军众多舰艇中出勤率与备战率最高的大型战舰,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航母。在很多低强度作战行动中,驱逐舰甚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2036年到2041年之间,共和国海军在东部非洲地区执行过多次低强度作战任务,主要就是协助特种部队围剿索马里反政府军,以及为索马里政府军提供远程炮火支援。在这类任务中,巡洋舰不但作战效率低下,而且过于张扬,很容易打草惊蛇。如此一来,相对较小的驱逐舰成为主战舰艇,在战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战多次证明,驱逐舰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多面手”。

  在军费有限的情况下,以驱逐舰为主要大型战舰的话,就能建造更多的战舰,执行更多的任务。如果以巡洋舰为主要大型战舰,舰队规模很难得到保障。正是如此,共和国海军的很多将领都认为,应该重点建造驱逐舰,而且为了降低驱逐舰的建造成本,还应该单独设计一种适合共和国国情与海军作战需求的驱逐舰。

  问题是,共和国会长期与中小国家为主要打击对象吗?

  要知道,在30年代末,共和国与美国之间的全面战争已经逼近,特别是在第二次英阿马岛战争之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共和国与美国的全面战争,也就是所谓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已经无可避免。在此背景下,共和国海军绝对有理由建造更多的巡洋舰,因为在与美国这类对手交战的时候,巡洋舰的作战效远远超过驱逐舰,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再多的驱逐舰也顶替不了巡洋舰。更重要的是,战舰的服役周期在20年到40年之间,大部分大型战舰都在30年左右。新式战舰在30年代末开始设计,在40年代末开始建造,至少要服役到70年代末,没人认为共和国与美国的全面战争能拖到2080年之后。也就是说,这批战舰将成为共和国海军在世界大战中、至少是在世界大战初期的主战舰艇。虽然以共和国的实力,肯定能在世界大战期间建造更多、更先进的战舰,但是在与美国这样的对手交战时,如果不能在至关重要的战争初期占据优势,掌握主动权,不但共和国海军的获胜概率会降低,还会对共和国的战争策略产生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共和国海军中有不少人希望以巡洋舰为主要大型战舰。

  当然,不管讨论进行得如何,在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也就是设计建造的时候,都得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经费。

  正是如此,在这次讨论之后,只有巡洋舰的设计工作被确定了下来。

  虽然林啸雷在2042年,也就是设计才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批准了建造计划,但是受前期讨论影响,共和国海军在2044年之前的主要工作就是为新一代驱逐舰确定战术指标,当时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决定驱逐舰的基础平台,也就是要不要采用巡洋舰的舰体,还是为了降低建造成本而重新设计舰体。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也就在这个时候,出任国防部长的裴承毅开始有条不紊的接管军费支配权,并且借此机会插手军队的装备开发工作。

  虽然有很多证据证明,裴承毅绝对没有对海军另眼相看,更不可能因为他与林啸雷的个人关系克扣海军的“粮饷”,不然林啸雷肯定不会把军费支配权交给他,但是有很多证据证明,裴承毅参与了海军的大型战舰发展工作,而且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青海湖”级驱逐舰能够在2044年确定下来,而且最终采用了“昆仑”级的舰体,而不是重新设计,就与裴承毅在当时做的一件事情有很大关系。如果重新设计的话,“青海湖”级驱逐舰开工建造的时间至少要比“昆仑”级晚3年,也就不可能在2054年形成战斗力。裴承毅当时做的事情也很简单,那就是让军情局联系了1家独立会计事物所,对2种设计方案进行审核,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在分2个批次建造54艘的情况下,因为需要平坦设计费用,所以重新设计舰体的建造方案只比采用“昆仑”级舰体的建造方案节省大约5%的费用,而战舰的作战能力却要因此降低至少25%。

  有了这个结果,该怎么做就很简单了。

  可以说,正是这次审计工作,让共和国军队的装备计划有了“经济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正是这次审计工作让裴承毅展现出了“文官”的特点,并且得到了国家副元首颜靖宇的高度重视,为3年后出任安全副总理打下了基础。

  “青海湖”级驱逐舰也在这个时候正式立项。

  实际上,这也是“巡洋舰派”与“驱逐舰派”的相互妥协。

  虽然通过削减舰炮数量、弹药库的携弹能力、不再要求具备支援航空作战的能力,以及其他只有巡洋舰上才有的作战模块,“青海湖”级的标准排水量从“昆仑”级的20000吨降低到了16000吨,并且改善了战舰上的生活条件,并且增设了一个可以容纳20名伤员的小型医疗中心,但是“青海湖”级的总体造价却只有“昆仑”级的50%,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将电磁炮的数量由6门减少到了3门,仅此就将采购费用降低20%,使其具备了大批量建造的条件。

  因为采用了同样的舰体,拥有较大的扩展空间,所以“青海湖”级的实际战斗力是“昆仑”级的60%左右,在某些方面甚至达到了“昆仑”级的80%,甚至有某些作战能力超过了“昆仑”级。比如通过削减舰炮数量,在动力系统的输出功率并没有降低的情况下,“青海湖”级可以配备6套能量拦截系统,或者根据作战需要,按照4+1的方式配备正在开发的“远程能量拦截系统”,扩大战舰的拦截能力。“昆仑”级受动力系统输出功率的限制,第一批次建造的12艘都无法支持“远程能量拦截系统”,直到第二批次采用了更大功率的可控聚变反应堆,才拥有了这一至关重要的作战能力。

  总的来说,除了造价稍微高了一点之外,“青海湖”级是一种非常成功的驱逐舰。

  作为驱逐舰,最主要的就是综合作战能力。

  用“青海湖”级设计与建造时共和国海军司令华剑锋的话来说,驱逐舰的作战对象从海盗的快艇到美国的航母,既能对付天上的战机与导弹、又能对付海下的潜艇与鱼雷,能够在各种情况下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

  从作战能力上讲,“青海湖”级确实是一种能力非常全面的战舰。

  对地打击能力自然不用多说,3门螺旋电磁炮加120枚远程巡航导弹、以及在必要时可以出动的3架舰载垂直起降飞机,构成了近中远的打击能力,能够有效对付方圆2500千米内的地面目标。防空能力也不必多说,作为“昆仑”级的缩小版,“青海湖”级除了将区域防空导弹的数量缩减到120枚之外,其他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别,如果能够配备“远程能量拦截系统”的话,防空作战能力绝对不在“昆仑”级之下。反潜作战更不用多说,因为这本来就是驱逐舰的强项。随着共和国海军不再为航母战斗群配备远洋护卫舰,驱逐舰成了舰队里最重要的反潜战舰。因为巡洋舰很少执行反潜任务,而且航母战斗群内的巡洋舰数量只有驱逐舰的三分之一,所以驱逐舰基本上是航母战斗群唯一的反潜力量。“青海湖”级拥有可以容纳3架垂直起降飞机的机库,必要的时候还能在飞行甲板上系留2架,因此能够出动5家反潜巡逻机,加上战舰上的火箭助推鱼雷与电动反潜鱼雷,构成了远中近三层反潜火力封锁线,能够为航母提供最周到的保护。

  “青海湖”级的各种作战能力中,真正值得重视的还是其对海作战能力。

  虽然这艘满载排水量超过21000吨的大型战舰上总共有288具垂直发射管,可以携带同等数量的导弹,因此有能力携带反舰导弹。更重要的是,共和国的大部分远程巡航导弹都有配套的反舰型号。但是与之前的任何一种驱逐舰相比,“青海湖”级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那就是没有专门的反舰导弹发射装置。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青海湖”级没有专门的反舰导弹,其主要制海手段不是反舰导弹。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设计。

  要知道,即便在“昆仑”级巡洋舰上,也在飞行甲板的后方,也就是尾部舰炮群的前面设置了一个专用的反舰导弹储存与发射模块,能够在一次攻击中向1500千米内的敌舰发射48枚高超音速反舰导弹,而1支航母战斗群内的2到5艘巡洋舰同时发射反舰导弹就能形成饱和攻击。因为取消了尾部舰炮群,主升力体的尾部结构也有所改变,所以“青海湖”级并没有设置单独的反舰导弹储存与发射模块。

  毫无疑问,这个设计非常“大胆”。

  2047年初,共和国海军在申请“青海湖”号建造费用的时候,向全体代表大会军事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战舰的详细配制清单,其中就没有反舰导弹储存与发射模块。因为提交给全体代表大会军事委员会的装备采购报告无法做到保密,所以当时西方新闻媒体普遍认为,“青海湖”号只是该级驱逐舰的首舰,而且是一种高度模块化的战舰,共和国海军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建造后继战舰的时候再采购反舰导弹储存与发射模块,使“青海湖”号具备完善的对海作战能力。虽然这个猜测没有错,第二批次的“青海湖”级驱逐舰的标准排水量增大到了17500吨,可以增加1个作战模块,其中就有反舰导弹储存与发射模块,但是与第一批次的都没有配备反舰导弹储存与发射模块,第二批次的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配备了反舰导弹储存与发射模块,而且配备的不是射程超过1000千米,装备了大当量战斗部的重型反舰导弹,而是射程仅有200千米、配备普通战斗部、只能用来对付非战斗船只的轻型反舰导弹。从使用上看,这些轻型反舰导弹只能用在低强度战斗中,基本上不具备制海作战能力。也就是说,“青海湖”级驱逐舰实际上没有把反舰导弹当成主要的制海武器。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不应该这么早就淘汰反舰导弹,毕竟其他制海武器,比如被寄予厚望的螺旋电磁炮就没有接受过实战考验,其作战效能到底如何,谁也说不准,但是从“青海湖”号没有配备重型反舰导弹来看,这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纵横沙场数十年的尖端武器终于走到了末路。

  不管西方新闻媒体如何评价,美国海军的行动足以证明“青海湖”级驱逐舰的制海配备是比较有效的,因为美国海军的新式巡洋舰与驱逐舰都没有配备反舰导弹。

  实际上,从作战使用上来看,在以舰队为基本作战单位的情况下,驱逐舰上的反舰导弹基本上都是摆设,毕竟在以航母为核心的舰队里面,舰载航空兵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投射反舰导弹,而且战舰很难靠近敌人的舰队,也就不大可能获得使用反舰导弹的机会。即便在没有航母的情况下,也轮不到驱逐舰充当舰队核心力量,毕竟“青海湖”级驱逐舰为了降低建造成本,简化了通信与情报系统,并不具备舰队指挥能力,而顶替航母充当舰队核心力量的巡洋舰上有一定数量的反舰导弹,能够对付该级别上的海面目标。

  削减反舰导弹,也起到了降低造价的作用。

  不管怎么说,“青海湖”级是一种需要批量生产的大型战舰,设计时的计划建造数量多达54艘,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成本,建造肯定会受到影响。要知道,就算把造价控制在“昆仑”级的50%左右,“青海湖”级驱逐舰仍然受到了一些代表置疑,因为其单价是前一级驱逐舰的2倍,平均造价高达280亿元,甚至超过了美国海军类似战舰。

  与造价对应的,就是巨大的改进潜力。

  要知道,“青海湖”级与“昆仑”级舰体的通用率高达80%,而且全面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方式。换句话说,只要有需要,“青海湖”级驱逐舰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用相对简单的办法改造成“昆仑”级巡洋舰。因为巡洋舰在大规模战争中的意义明显超过驱逐舰,而且驱逐舰的建造难度与见早周期都比巡洋舰短,所以共和国海军可以借此,在不严重影响舰队战斗力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巡洋舰。虽然从现实情况出发,即便遭遇大规模战争,共和国海军也会首先考虑建造更多的“昆仑”级巡洋舰,而不是改造“青海湖”级驱逐舰,毕竟这么做的效益并不高,但是对美国来说,却必须高度重视这种可能性。要知道,按照的相关规定,在第三轮裁减工作开始前2年,也就是2052年底,所有缔约国将对条约中对常规军事力量的规定进行最后审议,确保在全面销毁核武器之后,不会使世界局势失去平衡。如此一来,美国当局很可能在2052年对共和国海军的扩张行动提出削减要求,而且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青海湖”级驱逐舰。

  正是如此,“青海湖”级驱逐舰成了一种让美国当局“坐卧难安”的战舰。

  当然,真正让美国当局不安的绝对不是水面战舰,而是共和国海军的传统优势力量。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国策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