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情似火,战场上没有什么客套的时间。薛长官定下作战方略之后,所有军官便分头返回各自的部队,安排对106师团的总攻。情报部门反馈回来的消息称,日军的大本营已经注意到与106师团中断联系的情况,并且开始派出飞机进行搜索,估计很快就能找到106师团的位置,留给****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罗毅回到突击营的临时驻地,把配合****153旅作战的情况向各位军官作了介绍,苏晓峰不屑地说:“这种事,****干得了吗?干脆咱们包了就得了。”
王大成说:“从绝壁上爬上去不是什么问题,但清理山顶上的鬼子,再守住阵地,必定是几场恶战,咱们人手不一定够。”
罗毅说:“就是人手够,咱们也不干。国军人多,能够拼得起,咱们就这千把人,拼几回就没了。这一回咱们过来,薛长官明确说了,不让我们去打硬仗。”
苏晓峰悻悻地说:“也罢,反正咱们立的功也不少了,这一次的机会,就让给别人吧。”
罗毅说:“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把153旅带到山顶上去,所以,我们要选出一支小分队……大概50人左右吧,承担开路先锋的职责。大家看看,谁去比较合适?”
军官们互相看了看,陆双勇先举起了手:“我来带队吧,论攀岩,在军官里面我是第一。”
苏晓峰说:“我是第二,我当副队长。”
罗毅摆摆手:“双勇去吧,晓峰就别去了,咱们的高级军官不能都去。”
苏晓峰呵呵笑着:“就我还成了高级军官了?这些天见的人,不是师长就是旅长的,我当个连长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王大成支吾了一下,说:“本来我也打算去的,既然罗子这样说了,我也赞成,这里上千人的队伍,也需要有军官来指挥。不过,我们情报部门得去一个人,万一在山顶上遇到审问俘虏之类的事情,需要有个懂日语的。”
副支队长邱彬接过来:“我去吧,我跟小鬼子打过好几回交道了,业务熟悉。”
众人一起盘算了半天,最后定下了小分队的名单,包括薛炳文、姜会明、邵平等人,都是具有一技之长的精兵,陆双勇当了临时的队长,邱彬当副队长,一行人跟着张宗林派来的传令兵回去了。
张宗林接到陆双勇等人,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冷冷地打一个招呼,便下令全旅开拔。张宗林治军果然很有一套,一个旅的士兵拔营起寨,没有一点拖泥带水的。突击营小分队对于这一带的地形比较熟悉,在前面带着路,向彰古峰阵地的背面运动。
彰古峰背面的地形十分险峻,有多处悬崖和沟壑,还有密不透风的荆棘林。突击营的士兵多数是在山沟里长大的,又经历了多年山地训练,有着应付此类地形的丰富经验。陆双勇指挥着小分队的士兵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为153旅打开了一条通道。
“这支部队有他们的特点,光他们这一套工兵技能,就值得我们日后好好学习。”张宗林站在一条裂谷边上,看着正在架绳桥的突击营士兵,对自己的副官说。
“江东突击营这支部队,据说连委员长都表扬过,看来还真不是虚的。”副官也感慨道,这一路上过来,突击营的体力之好,也让他觉得佩服了。
部队的面前是一条深达四五十米的大沟,宽只有二十几米,大沟绵延数十里,根本无法绕过。陆双勇派出两名士兵,带着绳索沿着谷壁下到谷底,再爬上对面的谷顶,将绳头固定在牢固的大树上。在系好了七八根绳索之后,突击营士兵在绳子上铺上垫子,制作成一座简易的吊桥。为了安全起见,在吊桥以上1米高的地方,还另外结了两根绳子,能够供过桥者作为扶手之用。整个修桥的过程中,突击营士兵配合默契,前后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成了工程,也难怪张宗林会感慨了。
陆双勇看到桥已修好,跑过来对张宗林敬了一个礼说:“报告张旅长,绳桥已经修好,请组织弟兄们过桥吧。这桥承重能力不足,每次过桥不要超过4个人。”
“双勇兄和弟兄们辛苦了。”张宗林难得地说了一句客气话,让副官都觉得大出意料。
张宗林从出发时就一直绷着脸,他的士兵已经习惯于长官的这种表情了。他们知道,这位长官虽然略有一些傲气,但在平日里待人温和,对待士兵也十分关心,只是一到打仗的时候,就完全变了一个人,颇有一些六亲不认的架式。谁如果在打仗的时候贪生怕死或者贻误战机,等待他的就是张宗林毫不留情的惩罚,甚至是当场击毙。据传,他的妻子就是因为被怀疑通共泄露情报,而被他开枪打死了,他还因此而被剥夺了军籍,坐了一年的牢。如果没有这样的变故,他今天远不是一个旅长的职务了。
“愿为张旅长效劳!”陆双勇娴熟地答道,在待人接物方面,陆双勇比苏晓峰要更懂行一些,如果换成苏晓峰,估计就该拍着张宗林的肩膀说点牛哄哄的话了。
副官看着支撑绳桥的绳子,有些犹豫地问道:“陆营长,你们用的绳子这么轻,还这么细,能撑得起四个人吗?不会有什么危险吧?”
陆双勇呵呵一笑:“没问题,这是新材料的绳子。我们过去已经做过实验了,这么宽的距离,用六根绳子最多可以承重八个人,我说四个人主要是出于稳妥的考虑。”
“是这样?那我倒要见识见识。”张宗林走到绳桥边上,摸了摸绷得紧紧的绳子,迟疑道:“这是什么材料?非棉非麻,但真是非常结实。”他看到突击营的士兵正在四人一组地沿着绳桥跨过沟谷,绳子没有一点绷断的迹象。
陆双勇在一旁傻笑着:“不好意思,张旅长,我也不懂这是什么东西做的,只有我们营长懂。听他说,这是美国人最新发明出来的东西,叫作尼龙,贵得很,一尺要一块钱呢。”
“这样好的材料,一块钱一尺也不算贵,副官,把这种材料的名字记下来,回头让军需官向上级打报告,我们也要装备。”张宗林吩咐道。
“尼龙?”副官连忙拿出小本来记下,一尺一块钱的确很贵,但相对于这种材料在战场上的使用价值来说,这点钱也算不上什么了。传统的麻绳重量太大,在机动作战中使用不便,哪有这种化学纤维的效果好。
突击营使用尼龙绳绝对是属于超前的,1938年的这个时候,杜邦公司刚刚解决尼龙纤维的工业化生产问题,尼龙制品的正式上市要等到明年这个时候了。不过,早在1935年,尼龙已经在实验室里被合成出来了,罗毅等不及工业化应用,直接请军火商史密斯找到杜邦公司,用高价订购了一批尼龙绳,作为特种部队的装备。由于尚未进行工业化生产,这批尼龙绳的价格的确贵得惊人。
“命令部队过桥,每次不要超过四个人。”张宗林下令道。
153旅的士兵开始陆续地过桥,重机枪也被分拆开,由两人一组抬过桥去。突击营留下几名士兵,在****通过之后,负责拆除绳桥,回收材料。其余的人在陆双勇的带领下,又一马当先地冲向了前面的道路,继续担任开路先锋。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