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大宗之法

  热门推荐:

  “削藩!”

  一个个儒生看着第三个命题,不由的感到一阵阵头大和兴奋。

  头大是因为这个话题实在是太过敏感,不论藩王还是天下百姓都在密切关注。

  兴奋则是因为能论策一旦被采纳,就是国策,不仅可以步入朝堂,更能青史留名。

  想到这里,一个个儒生的面色因为激动陡然变得赤红,就连呼吸也粗重了不少。

  青史留名!

  没有一个儒生能够抗拒这样的诱惑。

  就连皓首,养气数十载,泰山崩而面不改色的安乐先生眼睛也不由的眯起。心中涌出一种渴求。

  立功!

  立德!

  立言!

  三不朽,乃是儒家的最高追求。

  安乐先生一辈子著书育人,这是立言。

  如果他的建议被朝廷采纳,那就是立功。

  如果能够避免战乱,让百姓安居,那就是立德。

  想到自己可能一书完成三不朽的伟业,安乐先生的呼吸不由变得粗重起来。

  削藩!

  老朽必定要拔得头筹!

  老朽定然要完成三不朽的伟业。

  。。。

  连安乐先生这等遁世几十的大儒都经不住三不朽伟业的诱惑,何况其他儒生。

  一个个儒生低垂着脑袋,或者奋笔疾书,或者是流露出思考之色,还有的儒生用自己的头颅不停的撞击着墙壁,试图让自己变得冷静。

  极乐童子!

  张玉阶!

  白子聪!

  何兆熊!

  一个个被称为天才,或者是才子的儒生也都是闭目沉思,权衡其中的利弊。

  当然因为立场的关系,每一个人心中所想难免会有些差别。

  比如说极乐童子,白子聪等人是站在乾帝盘的角度来思考。

  而张玉阶则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他虽然不是藩王,但是其父也是手握重兵,割据一方。

  如果进行削藩,必定会首当其冲。

  所以,他从本心不愿意乾帝盘实行削藩之策,但他也明白这是大势,没有人能够更改。

  任何胆敢阻挡乾帝盘削藩的人,不论是宗亲,还是功勋,都会被他毫不犹豫的抛弃。

  既然没有办法反对,只有将这个事情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想到这里,他提起桌面上的毛笔,一字一顿的写到。

  分封之赏,乃是上古之德。更乃太祖钦定,乃是祖制,万世不可移。否则定然有违圣训,不遵孝道。。。

  张玉阶以孝道,祖制为切入点,展开言论。

  希望能够影响到乾帝盘,虽然他也知道这种情况微乎其微。

  乾帝盘是一代圣主,岂能被他人所左右?但,他还不得不上书。

  因为削藩,损害是他的切身利益。

  削藩!

  在众人看来,很是意外。

  谁也没有想到,乾帝盘竟然将此事当做春闱策论之题,这是昭告天下,削藩之事不可更改。

  手段激烈,没有一丝回旋的余地。

  这也符合乾帝盘的性格,唯我独尊。

  但是,仔细想想,又不感到意外。藩王之祸,由来已久。

  太祖开国之初,为了安抚奖赏功臣,也为了防备宗门。将有功之臣封为藩王,统领兵甲,扼守四方。

  太祖当年为此,还做了一首《大风歌》。

  安得勇士兮,守四方!

  在当时这个方法是好的,正是有了将领藩王的拱卫,朝廷才逐渐安定下来,太祖也坐稳了江山。并且传了十二世,三百载。到了乾帝盘的手中。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经过三百年的发展,藩王的实力急剧膨胀,现在少则有几十个城池,数万兵甲。

  多则有几百个城池,数十万兵甲,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乾帝盘的统治。

  造成这种窘境的原因,就是封地继承制。

  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的,其他庶出的子孙得不到尺寸之地。虽然文景两代采取了一定的削藩措施,但是到乾帝盘初年,“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易为**;急则阻其强而合从,谋以逆京师”。诸侯国面积广大且领有军队,严重威胁着大乾的中央集权。

  而且乾帝盘穷兵黩武,征战四方,很多有功勋的武将也成了新的藩王,这些藩王都是桀骜不驯之辈。

  乾帝盘在世尚好,如果乾帝盘御龙归天,太子登基,必定会形成臣强主弱的格局。

  所以,乾帝盘不得不防。

  他要为太子登基,扫除一切障碍。

  大乾现在就好似一条布满荆棘的权杖,太子柔弱,生恐被荆棘刺伤手掌。

  乾帝盘心中虽然有些不喜,但也不得不亲自动手,为太子将权杖上的荆棘扫除。再交给太子。

  宗门!

  番邦!

  外域!

  这三个问题,是乾帝盘最担忧的。

  宗门问题形成已久,可以说强秦之后的王朝都生活在宗门的阴影之中。就算乾帝盘是雄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

  外域诸国虽然弱小,而且星罗棋布,令出多门,和大乾比好似天壤,但是他们地域纵横万里,生灵亿兆,如果数十个王国联合在一起,兵甲百万。就算乾帝盘在自傲,也不得不重视。所以,乾帝盘听从朝中重臣的建议,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

  在外域中培植亲善的势力。并且和外域强大的王国进行和亲,将自己的女儿远嫁外域,并且让自己的王子请外域国王,大公之女为妻妾。

  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大乾在外域中影响力大增。靠近大乾的几个弱国,不是被吞并,就是变成了傀儡势力。

  最后一个,也是让乾帝盘最头痛的。

  那是就是番邦。

  如果说外域和宗门的问题是外辱,是慢症,需要徐徐图之。

  那么番邦之祸就是内贼,更是急症。如果不妥善处置,必定会爆发大的灾祸。

  所以乾帝盘才冒着天下藩王造反的风险,朝中诸公的非议,甚至是青史上留下恶名,一力推行削藩之策。

  众多儒生虽然理解乾帝盘的苦衷,但并不代表支持。

  否则朝堂之上也不会有那么大臣反对,其中固然有被藩王收买,但是更多的则认为此法会激起藩王的反抗,从而会引发刀兵。

  对朝廷,对百姓,都是没有好处的。

  藩王之祸,应当以温煮之法,徐徐图之。

  但乾帝盘何尝不知此法最是恰当不过,只需要几代经营,就能让藩王势力土崩瓦解,但是太子生性柔弱,而且耳根极软,根本不足担此重任。

  乾帝盘一力推行削藩,也是无奈之举。

  安乐先生跪坐在书桌前,思虑在三,将所有的情况都在心中推演一遍,最后化为幽幽的一叹。

  他虽然理解乾帝盘的苦衷,但他还是认为,贸然削藩,对大乾,对百姓都不是一件幸事。

  乾帝盘如果想要解决眼前的困境,应当效仿上古,以“尊尊亲亲”之法进行分而化之。

  尊尊亲亲的本质就是“宗法制”。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安乐先生有这样的想法,一点也不奇怪。

  儒家向来是“厚古薄今”。

  上古周王朝,在他们看来是最理想的政治形态。

  当然他也不是全盘继承“大宗之法”,毕竟现在当今天下,藩王强大,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中央权威慢慢的丧失。

  虽然没有出现“以下克上”,“弑君三十六”这样的惨事,但这也是“周礼之敝”。

  安乐先生想要恢复周礼,并非简单的恢复周代的尊尊原则。而是要损周文,加强一直被尊尊压制亲亲原则。

  立足于血缘,进而扩展到政治领域。

  那就是保留有血缘关系的宗亲藩国,削“异姓王”的藩国。

  拉一批,打一批!

  深得后世斗争的精华。

  虽然不能完全消弭藩国之祸,但也是万金良言。朝廷中央力量和宗亲藩王的力量联合在一起,共同征讨异姓藩王。

  必定不会形成大的动荡。

  想到这里,安乐先生的眼睛陡然亮了起来,笔锋在白纸上滑过,留下一个个繁花锦绣的文字。

  “昔周文王和姜尚论政。”

  “姜尚问文王,当如何治理鲁国。”

  “文王曰:尊尊亲亲!”

  “姜尚曰:鲁国从此弱矣。”

  “文王问:公如何治理齐国?”

  “姜尚曰:尊贤尚功!”

  “文王曰:齐国后世必有截杀之君!”

  。。。

  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法家高徒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