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征连说带求,上引政策下谈市场,胡卫华终于坚持不住败给他了。常征又争取到了5个书号,他今年能从南港文艺出版社拿15个书号。
书号并不是马上就能到手的。书号就是个指标,国家新广总署每年都会给全国六百多家国营出版社分配指标。业绩好、码洋高的出版社拿到的书号指标自然要多。
书号这玩意儿代表着实体出版行业的权威,即便你再有钱,你没书号也无法出版正版图书。
印书这种事情,就是传播文化、传递思想。从古至今,印书、传播文化和思想这些事情,都是由国家掌控的。流传于社会上的主流书籍,都需经过国家相关部门审核,由“官刻”机构刻版印刷。
对于统治者来说,统治百姓的核心策略、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是统治人民的思想。在古代,统一思想的主要工具就是书籍了。所以书籍这种思想工具,统治者们一定要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对于老百姓来说,不是你想看什么书就能看什么书,而是朝廷让你看什么书你就看什么书。
有些思想激进的青年也曾表示抗议,痛斥当局对人民的思想束缚。扑街写手自然是斗不过朝廷的,他们也只能痛斥而已。比如说《水浒传》,写到七十回就能完本了,老施本来也想写到“一百零八好汉梁山聚义、排座次”这里就完本的。可他不能写到七十回就完本,否则不仅这书要被和谐,老施搞不好还得吃官司、祸及全家。所以老施只能继续写,好汉们被招了安、报效国家,而后讨伐反贼方腊,最后大多数好汉都壮烈牺牲、以身殉国。这才是朝廷允许的写作范围,否则就是反书、**。
在天华国,网络未普及之前,文化出版行业差不多也延续了千百年来的传统风气。
网络普及之后,网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太快、覆盖面太大。传统纸质出版行业遭受了网络书站的巨大冲击。
七八年前。网文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而传统纸质出版行业则进入惨淡期。堵不如疏,堵的住传统纸质图书,却很难堵住网络。上面干脆有条件的开放图书出版行业。让民营书商与国有出版社合作,让民间资本进入实体出版行业,以求刺激市场、重振实体出版行业。
常征得到了胡卫华15个书号的承诺后,一番感谢,便离开了南港文艺出版社。
他坐到自己的suv上。并未急着启动车子回公司,而是用手机上的计算器算起了帐。
算什么?他在算出书的成本,以及出一个品种的实体书能赚多少钱。
以16开胶版纸平装版、25万字的一本书来算,零售定价一般为25元左右。
出书的主要成本包括:人工费、排版、出片、纸样、印刷费、储运费、交给国家的税金、给作者的版税、给代理商(批发商)的折扣及返利、销售渠道开拓费用等。
另外,常征还得给南港文艺出版社一定的销售分成。他原以为买一个书号,一次性付给出版社一笔钱就行了,实则不然,国家不允许这么做。国家允许的做法是,出版社以书号入股,拿销售分成。所以常征如果拿到了南港文艺出版社的书号。出了一本书,他不仅要给原著作者销售分成,还得给南港文艺出版社一定比例的分成。
常征啪啪一阵计算,按首印一万册计算,上述所有成本加起来约是十五到二十万元。如果按25元一本的定价,一万册图书全部售罄,销售收入是二十五万元,利润是五至十万元。
这是按三十万字一本、销售一万册计算。如果销售十万册,利润就是五十到一百万元,一百万册就是五百到一千万元。如果是三百万字的一套书。那还得乘以十。能卖出一种年销百万套的畅销书品种,利润最高可近亿元。
这利润率算是高的了,当然了,这是理想状态。是理论上的最高值。如果一个品种的图书一年只能卖几千套,那就会扑街、赔本。实际上这种年销量几千套的图书还是很多的,哪有那么多年销量几十万套、上百万套的畅销书?本本都畅销,那就没有畅销书了。
实体出版行业的赚钱法则只有一条,卖的多就赚的多,做出畅销书就能赚钱。量决定着利。其实每个行业都是如此,不管是薄利还是暴利,多销才会有利。
算完账,常征启动车子回公司。他心里已有大致方向,不管是薄利还是暴利,出版行业他是一定要做的。这不仅仅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这更关乎着他大ip运作的全局战略,他能给自己网站的作者直接出书,这将是他的一柄利刃。另外在某种层面,不管是出什么类型的书,高雅的也好通俗的也罢,能出纸版的图书,代表着一种更高的逼格。
立德、立功、立言,谓之“君子三立”。虽然网文现在大行其道,但印在纸卷上的铅字,在大多数人包括网络写手的心中,才能真正算是“立言”吧。
能成书,也算是件功德之事,哪个作者不想自己的作品能出实体书?哪怕卖的扑街,但只要能印刷出来、摆在书店的书架上,一个月也好、三天也罢,对作者来说也是种莫大的成就和满足、以及荣誉。等作者老了、写不动了,他会对自己的孙子说:你大爷我当年也写过书,我的书还在最大的书店里卖过,很多漂亮姑娘都找我签名、合影咧!你奶奶就是其中之一……
很美好的向往和回忆。
如果常征能帮作者们以最快的速度实现这种向往,那他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将更显伟岸,苍神的神格将不仅仅限于网文圈而已。
若能笼络天下之文人,何愁大业不成?
与颜局长的三年之约、制霸全国文坛,亦将指日可待。
常征怀着一腔热忱,加速向新起点公司驶去。
……
回到自己的总经理室后,常征把林永刚、马元喊了进来。
“本来想找胡社长拿一百个书号指标的,结果只争取到十五个。”常征跟两人说到,“当然了,即便拿到一个百书号,短期内我们也出不了一百个品种的图书。没那么多资金和人力资源,包括市场渠道。我主要是想存点余粮好过冬嘛。”
林永刚问到:“你想多久运作完这十五个书号,出成品书?”
常征:“两月,可以操作吗?”
林永刚和马元一起摇头。
常征:“不行?”
林永刚一副绝对不可能的表情:“肯定不行了,运作实体书不需要编辑啊?现在我们的网编对应我们网站的网书都很紧张了,虽然常总你最近也补充了不少编辑,但每天入库的新书也在增加。哪有人给你去搞实体出版业务?还两月?你知道我们南港文艺一个月最多能出多少个品种的图书吗?”
常征:“南港文艺出版社一年的书号指标是三百个,一个月就是25个。就是说一个月出25个品种的图书?”
“差不多吧。”林永刚答到,“25个品种,是我们整个社一个月的工作量。我们社有七个编辑组,平均到每组,一个月也就做三到四个品种。我们一个编辑组的人数,根据负责的图书品种不同,从四到七人不等。实体出版编辑和网编不同,网编审书就是审前几万字,实体出版编辑则是要逐字逐句的审核、校正。”
“一个网编一个月能审完几百上千本网书,而实体出版编辑能搞定两本已算高效,有的时候一本书都得审啊、改啊的折腾半年。实体书毕竟不同于网书,要求要严格很多。哪怕是根据网书出版的实体书,也得进行修改。新起点现在就我和小马两人有实体出版经验,你让我俩用两个月的时间做完15个品种?可能吗,大佬!”(未完待续。)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