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悉湖南明军北征的消息,新任清湖广总督罗绣锦丝毫没有耽搁,即刻召集武昌城中主要文武前来,共同商议对策。
此时在武昌城中的主要文官,除了罗绣锦,还有清湖广巡抚何鸣銮、湖北巡按王守履、偏沅巡抚线缙、湖南巡按吴达等人。武将则有武昌总兵张国柱、汉阳总兵魏守职、偏沅总兵余世忠、督标营参将贺云等。
应召而来的一众大员,无论文武,脸上都或多或少地浮现着惊慌。众多惊慌之人齐聚一堂,气氛更显得紧张、压抑。
罗绣锦虽然尚且勉强维持着封疆大吏的架子,内心中却也早已无法保持镇定。十万明军,其中更有那湖广总兵庞岳所部,岂可等闲视之?如果说对其它各部明军,罗绣锦尚称不上熟悉,但对庞岳麾下的湖广镇却可算得上实实在在的印象深刻,闻其名亦是如雷贯耳。
镇守赣州,令图赖、金声恒损兵折将而不得入城半步;对阵豫亲王多铎所率之南征大军,尤且战成平局;南下两广,旬月间尽克失地,寸磔李成栋、佟养和......
庞岳麾下大军的一系列战绩,眼下都成了压在罗绣锦心头的块块巨石,而遍观自己手上现有的底牌,他却几乎找不到可与之相抗衡的。
之前湖广提督孙定辽已率五千精兵赶赴襄阳参与平叛,目前武昌、汉阳左近虽尚有三镇总兵驻防,可即便加上督标营,可用之兵总计也不过一万五千左右。并且,张国柱、魏守职本为明朝降将,麾下兵马均以旧有营兵为主,军备松弛向来已久,此前虽经整顿,怕也难敌湖南明军精锐。余世忠帐下之兵,更有大半是为新近招募所得,粮饷无忧却极缺训练,比之张、魏二部尚有不足,更不消说对阵明军。
堂上安静了好一阵,方才陆续有人开口。
“督宪大人,伪明大军来势汹汹,而武昌左近我军兵力单薄、恐难匹敌,下官窃以为,当尽快遣使去往荆州、襄阳等地,请智顺王、续顺公或是喀大人率军回援。不然,若武昌有失,则整个江南都将为之震动。伪明之嚣张气焰,也必将再次为之高涨。”何鸣銮强作镇定,语气却是颇有些战战兢兢,似乎唯恐明军抵达城下时而援军还未赶到。
“何抚台言之有理,此番伪明大军北犯,是由那伪定武侯庞岳亲自挂帅,其麾下大军素以凶悍著称,以其兵锋之锐,仅凭我武昌之军实在难以阻挡。唯有智顺王、喀大人等麾下的北地劲旅、八旗精兵方可与其抗衡。此时,趁伪明大军尚未进犯至此,当尽快遣使求援,不然待其兵锋一至,岂不为时晚矣?”线缙同时是一脸的担忧、急切。
其余几位文官也陆续表述各自观点,但内容上却实在无甚新意,加以精简,无非“求援”二字,向荆州襄阳、向京师甚至向赣北的金声恒遣使求救。语气之担忧、急切乃至惊慌,一人更甚一人,“大清命官”的矜持尊严掉落一地,色厉内荏的本质更是显露无疑。
罗绣锦暗自叹息一声,看向武官座次,希望能从这儿听到点振奋之言,也好扫一扫心中阴霾。
见罗绣锦的目光首先投向了自己,张国柱只得硬着头皮开口:“督宪大人不必太过忧虑,依末将看,伪明军此番北犯,是应叛将王光泰的求援而来。为解襄阳之围,定会先行向西,进犯荆州左近。至于武昌,应当不是其攻击重点。并且武昌、汉阳皆为坚城,我军固守不难,只要坚持到援军而来,伪明军必定无功而返。”
张国柱说完,其余各将随其后一一发言。观点也是出奇的一致,唯“固守”而已。至于是否出战,如何退敌,却是提也未提。最大胆的预期也仅仅是使明军“无功而返”。罗绣锦听罢,大失所望。
会议冷冷清清地进行了多时,也没商议出多少行之有效的方案,罗绣锦本就有些不安的心情变得更为焦躁,若是按照他以往的性情,怕是早就拍案而起。可当前正处非常时期,他也只能强压住心头的不满,姑且便接纳了那些观点,一面安排使者求援,一面对城防进行了初步布置,随后便宣布结束了这次让他闹心的会议。
……
襄阳城外,智顺王尚可喜得知湖广镇、忠贞营合军北征的确切消息之后,暂时停止了攻城,同样召集众将前来进行军议。
要说起对湖南明军尤其是对庞岳所部的重视程度,曾亲自与之交锋的尚可喜比之罗绣锦更甚。早在离开荆州、出兵襄阳之前,他便已往岳州、常德甚至辰州一带派出有多路暗探。虽然打听不到多少机密之事,却也可及时掌握明军的大致动向。因此,他虽然远在襄阳,得到明军北上的消息反而比罗绣锦要早上一些。
此前,从河南南下的绿营河南总兵张应祥、开归总兵高第,由陕西而来的陕甘绿营参将张勇以及由京师南下的清礼部侍郎喀喀木已陆续率军抵达襄阳城下。其中,张应祥部五千余人,高第部四千余人,张勇部三千余,喀喀木所率满汉兵三千余,再加上先前抵达襄阳城下的尚可喜、孙定辽部共万余人,汇集襄阳城下的清军已达二万六七千,以尚可喜为主帅,对襄阳城日夜连番攻打。尤其是最近几日,清军攻城力度逐渐增大,城中的王光泰部七千新败之军抵抗得越来越吃力,渐有不支之态。
如今明军援兵北来,局势又有了变化。
经过军议,尚可喜决定与张勇、喀喀木率各自本部人马南下荆州,会合驻守荆州的续顺公沈志祥、荆州总兵郑四维部,加强防守力量,迎战来犯明军。并将攻打襄阳指挥权暂时交给孙定辽,嘱咐他继续攻打,等襄阳一下便即刻率军南下会合,共同迎战明军。
安排好襄阳城下的军务,尚可喜遣使前往武昌,向湖广总督罗绣锦言明,明军此番进攻重点当为荆州、武昌两个方向,其兵锋之盛,长江沿岸各县城小兵少必难阻挡,不如及时将地方上的零星驻军以及府库钱粮撤回武昌、汉阳、荆州等重镇。坚壁清野,勿让明军各个击破,白白损失兵力军资。同时请罗绣锦让制下的武昌、汉阳驻军抓紧备战,并及时遣使去往京师报告湖北战情。一旦明军主攻方向为荆州,武昌、汉阳之军当及时来援,而若是明军主攻方向为武昌、汉阳,自己也定会率荆州之军全力东进支援。
此外,尚可喜又派快马先行赶回荆州,让沈志祥、郑四维抓紧时间,将荆州周边县城驻军、府库钱粮转移回荆州,并尽可能多募集乡勇壮丁共同守城。
一道道军令颁下过后,稍得喘息的尚可喜才突然发觉自己脑子里的弦绷得是多么的紧。不管他愿不愿意承认,庞岳在他的意识中已经成为需全力应对的劲敌。
尚可喜的决定也并非所有人都赞同,正当他决定率军拔营南下之时,一位新近投入其帐下的幕僚闻讯后,赶紧前来劝阻:“王爷!襄阳城内叛贼已成强弩之末,王师只需再稍加力度,此城旦夕可下!为何偏要在此时撤走万余精兵,给叛贼以喘息之机?”
事实上,不仅这位幕僚如此看,军中诸将持有此观点的同样大有人在。只是军中将领们深知尚可喜刚愎自用、心狠手辣的习性,大都不敢讲明而已。而这位幕僚颇具胆识,又兼之是新近投入尚可喜帐中,因此反倒没那么多顾忌。
由于长期以来一直摆着礼贤下士的姿态,尚可喜刚听到幕僚如此劝阻时,倒也有几分耐心解释:“先生勿急,本王如此决定,自然已经过深思熟虑。眼下,伪定武侯庞岳已率伪明大军北犯,而荆州防守兵力稍显不足,恐难挡敌之兵锋。我军若还迟滞于襄阳城下,万一荆州有失,湖北局势之糜烂必定一发不可收拾。若是如此,我军即便能荡平襄阳叛贼,于大局又有何益?”
幕僚急道:“王爷此言差矣!所谓欲攘外者必先安内,我军唯有先彻底荡平襄阳叛贼,方能后顾无忧、全力以赴迎战北犯之敌。王爷此时南下,攻城力度一弱,城中叛贼必将重振嚣张之气,甚至有可能再度突围杀出,牵制我军本就并非充裕之兵力。届时,王爷即便在荆州挡住伪明大军,后方也将不得安宁,进而导致腹背受敌、军心受损,此乃得不偿失!”
“先生却是多虑了!本王虽然挥军南下,但孙军门将督率张、高两位总兵继续攻城。正如先生所言,城中叛贼既已成强弩之末,又能抵挡得了多久?等襄阳一破,孙军们便会率军南下与本王会合,届时又何有后顾之忧,何来腹背受敌?”
“两军对阵,贵在士气。是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士气可顾不可挫也!如今我军破城在望,王爷却下令撤军,如此,我军士气岂能不为之一堕?又所谓此消彼长,我军士气一堕,叛贼士气则必将高涨,尤其见王爷率军南撤,必知其援军已至,绝境逢生岂能不拼死顽抗?是故虽有孙军门等部尚在,也将是于事无补!”
“先生的意思无非是怕襄阳叛贼不能及时荡平,从而扰得我军后方不靖、又牵制我军兵力,使得我军腹背受敌、不能全力应敌。可本王也要请教先生,若是荆州有失,伪明大军往襄阳方向直扑而来,那我军便不是腹背受敌、便无后顾之忧了吗?”尚可喜已经有些不耐烦了。
幕僚却依旧不肯放弃:“襄阳近在咫尺,而伪明大军尚在千里之外,王爷舍襄阳而趋荆州,是为舍近求远也!又且襄阳叛贼为弱、北犯之敌为强,王爷不先剿灭襄阳叛贼,而先迎战北返之敌,岂非舍易而求难乎?舍近求远,不可谓明。舍易求难,岂可为智?更何况,荆州城池宏伟坚固,又有续顺公、郑军门亲自镇守,纵使伪明大军抵达城下,短时日内也难有作为。换而言之,若是续顺公、郑军门凭坚城亦抵挡不住伪明大军,王爷即便亲自挥军南下,又有何益?”
“住口!”尚可喜终于忍不住勃然大怒,一掌拍在案上,险些将案几拍得一分为二。
这幕僚也当真是什么都敢说,如果说他口中的“不可谓明,不可谓智”还只是引得尚可喜心头反感厌恶,那之后的一句“王爷亲自挥军南下又有何益”便算是真正触动了尚可喜的逆鳞。
当日在万寿桥,在庞岳大军防守下损兵折将却不得前进半步以至被多铎严加训斥一直是尚可喜心头的伤疤,今日那幕僚却不知好歹,上来便揭,他岂能不怒?
“本王向来敬重先生,也请先生自重!此乃军令,不得多言!若先生再是这般放肆,自有军法惩处!现在便给本王出去!好好反省反省!”
幕僚不再多言,愤而告退,回到住处连声长叹:“一遇敌情便惊慌失措,以致急缓不分、强弱不辨,智顺王真是枉称智字!其人又兼且刚愎自用,睚眦必报,某若再留在其军中,等他日兵败之日,便是某重蹈汉末田丰覆辙之时!”
叹罢,连夜收拾行李,借着夜色掩护奔往别处而去。
次日清晨,尚可喜在全军用过早饭之后,下令拔营起程,与喀喀木、张勇一道,率军往南直奔荆州而去。
尚可喜率军南下,自然瞒不过襄阳城中王光泰、王昌等人的眼睛。见此情景,王光泰便知大明援军想必已经进入湖北,威胁到了荆州、武昌等重镇,尚可喜才会如此急不可耐地率军离去。
本来,面对清军连日的迅猛攻势,王光泰对是否能守住襄阳已经没了多少把握。可如今援军已到,再加之尚可喜撤走。绝境逢生之下,他内心之激动几乎难以自抑,又重燃起无限斗志。激动之余,更下令将此消息传遍城中。
得到这一消息,王光泰全军犹如在茫茫黑夜中见着了指路明灯、漂泊大海之上终于望见了陆地,一扫疲态和绝望,士气立时猛增。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