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安排赵构接手监察御史之职,自有他的打算,赵构也乐得其所,这是他想要的结果。一直以来,大宋奉行的是文人治国,也有成效,也留下了诸多棘手问题,唯有从根本上处理才能保住大宋江山。
赵佶还是那个赵佶,却有些不同,以往昏庸无能,不敢行动,只知沉迷书画、奇石的他,变得果断,比之他的父亲神宗还要有魄力,有胆识。曾几何时,宋神宗变法,使得宋王朝又重新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熙宁变法的实行,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全国高达七亿亩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普遍提高,多种矿产品产量为汉代、唐中叶的数倍至数十倍,城镇商品经济取得了空前发展,就连军队的战斗力也明显提高了不少。
宋徽宗心知肚明,大宋眼前的局势唯有变法之途,却又不敢大刀阔斧的改变,以免惊起朝堂上群臣不满。自宋太祖建国之初,重文抑武,也不是长久之计,想要改变却苦于没有办法,时机也不成熟。
如今,宋徽宗终于等不及了,下定决心彻底改变,就算是群臣反对,一意孤行,就算是背负违背祖宗遗训在所不惜。宋徽宗背负起所有的责任,由赵构去执行,就是为了让他明白大宋的官制,了解百姓疾苦,找寻一条道路。
“皇兄,你当真让老九做监察御史?”赵似不知何时出现在宋徽宗身边,正声道。
宋徽宗点点头,道:“监察御史,亦是给予他的职位,这个也是我考虑许久才决定的事情。朝中官职唯有这个最适合他,也只有他才能真正的做到严惩不贷,唯有这样才能成长起来。”
“可是,老九在朝中势力不稳,根基薄弱。我担心,担任监察御史后,以他的行事风格,必定会大刀阔斧的展开行动,这样更是遭到百官忌惮。只怕那个时候,对他来说百害而无一利!”
“朕相信他明白这么做的意义,至于朝中大臣,不必去理会太多。朕一直担心违背太祖遗训,迟迟不敢下定决心。若是再不去做,只怕为时晚矣,有些事情应该采取行动了!”
“皇兄,既然你坚持,那就做吧!”赵似无奈的叹息一声,他不在劝说了。曾经,他也询问过皇兄安排什么样的官职给予赵构,却一直没有回音,直到今日才得知给了监察御史之职。
监察御史不是想象中那么好做的,许景衡担任监察御史时,不曾贪墨分毫,奉公廉洁,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可是,无论他怎么努力有些事情还是不得不顾忌,不敢放开手脚去做。
如果是赵构担任监察御史,那么太子赵桓、高俅等人必定不会束手待毙,以他们的性格必然会使绊子。监察御史位不高权力太重了,重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听命于皇上即可,就算是枢密院使、太子等人都可以不放在眼里,也不必听他们的命令。
可是,这样一个职位却是人人忌惮的,也不敢有朝廷官员愿意跟他们打交道,谁也不想惹祸上身。朝中大臣身家清白之人,没有几个,就算是廉洁奉公之人也甚少与他们联系,只因监察御史这个官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则锋利无比,用之不当则伤害自己。
赵似不明白自己的兄长是作何想法,偏偏让在朝中没有多少势力的赵构前去担任监察御史,不惜将许景衡贬为副使,从旁协助与他。即使是这样,赵似也不想询问太多,他知道赵佶有自己的想法,只需要听命行事即可。
“十三弟,这次事情你不必出手,相信构儿会处理得当!”
宋徽宗岂能不知赵似心中所想,立即出声阻止尚未生出的想法,赵似也只能点头。既然自己的兄长都说了,让自己不要插手管,那就只能乖乖听命行事,而且这个赵似也相信赵构有能力处理,毕竟他的手中也不是真的一点势力都没有。
“我让你做的另外一件事,你探查的如何?”宋徽宗正声道。
赵似回道:“皇兄,你所料不差,他们真的开始在行动了!只不过,这一次我们派出去的探子并未深入其中,不得而知具体情况,却看见有大批的训练有素的士兵在操练,只怕居心叵测!”
“继续盯着,以防真的发生那样的事情!”宋徽宗叮嘱道,“只希望时间能够赶得上!……”
赵似沉默了,皱着眉头,他们的心思想到其他事情上去了。至于,赵构担任监察御史已经成为事实,再争辩也没有意义了。现在,他们有比这个更加重要的事情处理。
话分两头,太子赵桓慌了,在赵构担任监察御史之后,他变得不再淡然处之了,而是神色紧张不已。另外,宋徽宗的态度也让他生疑,尤其是朝堂上狠狠地瞪了自己等人一眼。
虽然话没有说出,那意思已经明显不过了,就是一种警告,让他们收敛一点。若是再有这样的事情,决不姑息。太子赵桓慌了手脚,心里惶恐不安,总觉得自己父皇知道的事情比自己想的还要多。
“现在是九弟担任监察御史,只怕有些棘手了!”太子赵桓紧锁眉头,沉声道:“今日,在朝堂上,父皇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要彻底的清查朝中的贪官污吏,结党营私之人,只怕这件事有些蹊跷!”
“太子莫慌,事情还未到那一步!”高俅说道,“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皇上的性格大变,不再是以前的那个皇上,我们日后要小心点便是。若是没有猜错,皇上并非真的想要让朝纲大乱,只是朱勔这件事闹得太过火了,触怒了龙颜,招惹皇上的忌讳,过些时日便会无事。”
王黼气呼呼的说道:“这个朱勔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居然闹得这么大,还被人握有证据,这是死不足惜!”
王黼提及朱勔此人心里就来气,要不是他东窗事发,也不会连累到他们几人跟着受罪。现在,这件事还没有真正完结,赵构的手段,他们可是清楚地很,不动声色的暗中收集证据,再狠狠地出招,让人防不胜防。
如果赵桓不着急,那是假的,他也没想到这两个月按兵不动的赵构,居然会来这么一招,让他们措手不及。若非宋徽宗有所顾忌,只怕赵桓也难辞其咎,故而心里有些慌了。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