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玉泉山
水乃万物之本,水乃生命之源。而在古代,城市生活用水是一个大问题。
明末,虽然各地战乱连连,却未能影响到城市化进程,京城的人口已经突破百万。在城市化浪潮中首先遇到的一个普遍性难题是供水。
在水资源不足的北京,居民饮水则皆取自井水与河水。河水取用不便,加之多受污染,所以居民依赖井水者多。
京城的水井分甜水井和苦水井,苦水井因为矿物质含量多,味道偏苦,而不苦的淡水则称为甜水。一般家庭会备有两口缸,一缸装苦水,用来洗涤清洁之用,另一缸装甜水,用来饮用烹饪。
此时,京城街上的水井多属公井,居民可自由汲取。因为从水井到家门口的这段距离,产生了一个新行业——水夫。
顾名思义,水夫就是送水的人。水是公共资源,水夫出卖的则是力气,将水井里的水送至百姓家中。
杨柳风是用水大户,每日需用水三十多担,且用的是甜水。这三十多担甜水都是一个叫王三侉子的水夫送到店内,杨柳风是他最大的客户。
王三侉子年届双十,山东人,生得一身腱子肉,孔武有力。崇祯三年,家里遭了兵乱,随老母亲逃乱到了京城。一身力气没处使,干起了送水的营生,每月挣下几两银子养活老母亲。
杨云见他一表人才,每日送水都是兢兢业业,从不偷懒耍滑,很是看重他,平日里对他都是客客气气,礼遇有加。王三侉子每日送水之余,便在杨柳风歇脚,聊聊天,杨云时不时送上一盏酸梅汤。
这一日晚间,店里正准备打烊关门,王三侉子肩上担了一挑水,汗流浃背进到店里,卸下挑子,往杨云打了个躬。
杨云见他满身大汗,问道:“三儿,这么晚了,怎么还在挑水?”
王三侉子用手巾把擦了擦汗,:“杨大哥,今日得月楼掌柜有贵客招待,听说这贵客只吃玉泉山泉水泡的茶,差我去玉泉山担一担泉水,许了我五钱银子。”
杨云暗暗咋舌,好家伙,寻常甜水不过两文钱一担,这玉泉山的水不知有何妙处,居然要五钱银子一担,不过这来回二十多里,也真够王三侉子累的。
杨云见他气喘如牛,赶紧差伙计给王三侉子倒了一盏酸梅汤,叫他喝赶紧送水到得月楼去,不要耽误了营生。
王三侉子喝完,拱了拱手,说:“杨大哥,得月楼的水已经送过了。俺一个粗人,不明白这玉泉山的水和寻常水有啥不同。既然有人花五钱银子一担买,想必是极好的。就又跑了一趟玉泉山,紧跑慢跑的,还好赶在您打烊前回来了,这担水送给杨掌柜煮茶吃。”
杨云听罢,心头发热,真是难为王三侉子了,居然挑着担子,摸黑疾行二十里,就为给自己送一担水。当下就伸手入怀,准备掏钱。
王三侉子见状,连连推辞:“杨掌柜,万万不可,我王三日日受您恩惠,这是我一点心意。我每日在您店里歇脚饮汤,若是这样算起来,积少成多,也是一大笔钱。莫非杨掌柜让我也结清这笔钱?”
杨云念他确是一番真心,不好让他寒心,只得含笑道谢。
王三侉子见杨云笑纳,心头无限欢喜,打了个躬,说道:“杨掌柜,天色不早了,恐老母亲在家候得心焦,我先告辞了。”说完挑着水桶欢天喜地的走了。
送走王三侉子,杨云看看水缸里的泉水,和一般井水并无区别,心中暗暗称奇。遂用手掬起一小捧尝了尝,果然味道清冽,回味甘甜,远非现代的农夫山泉之流可比,估计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再取一小壶煮沸沏茶,果然清香扑鼻,久不变色。
杨云心中一动,不知此水用来熬酸梅汤味道如何?
次日,杨云果然用王三侉子所赠之水熬就一锅酸梅汤。结果非常遗憾,味道和普通井水并无区别。原来这酸梅汤酸讲究的是酸甜浓烈,将泉水的甘甜清冽压了下去,只要不是苦水,泉水熬出的酸梅汤和普通的甜水熬的并无区别。
一担好水就这样被糟蹋了,杨云心有不甘,半年跳舞不说,更辜负了王三侉子一番美意。他索性在门口贴了张海报:
本店新品,泉水酸梅汤,由玉泉山泉水熬制而成,味道远胜甜水酸梅汤。每盏仅售二十文,欢迎众君子前来品尝。
杨云不是近视眼,而明朝也没有眼镜,如果有的话,杨云的眼镜早就跌破了,自己尝来平淡无奇的泉水酸梅汤居然大卖特卖。
在经济学上,顾客的这种心理属于炫耀性消费。顾客在意的并不是商品的实际价值,而是价格。在现代,奢侈品消费早已成熟,土豪们可以一掷千金来购买与实际价值并不相符的奢侈品,来炫耀自己的财力和与众不同。而在明朝,土豪一样存在,他们自然不甘心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喝五文钱一盏的普通酸梅汤。杨柳风的泉水酸梅汤刚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让土豪们有了炫耀的机会。有些穷奢极欲的豪门富户,本来对酸梅汤这东西不屑一顾,如今听说有价钱昂贵的泉水酸梅汤,纷纷差家人前来购买,杨柳风无形中又发掘了一批新客户。
杨云心中有些稀里糊涂,但是泉水酸梅汤卖得好,自然是件可喜可贺的事。于是便以每担五钱银子的价格,叫王三侉子去玉泉山担水,王三侉子不依,非得只收三钱。
杨云算了笔账,一盏酸梅汤约三两,一担水约一百斤,可做酸梅汤约三百余盏,一盏卖二十文,最低可卖得六千文,合六两银子。其他成本忽略不计,最低也有二十倍的利润。不禁乐得合不拢嘴,风义山见他生财有道,自然也是喜笑颜开,心中对他的佩服又加了几分。
王三侉子本来每日只有半天生意,现在又落下这么个差事,心中更是欢喜。众人知道他每日都去玉泉山担水,找他买泉水的人越来越多。他索性买了一头骡子,做了一架木车,每日里用骡车运泉水,一趟可载五担,日日都可落下几两银子。此乃闲话,按下不表。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