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4章 核心部件(第二更)

  银格索尔与众记者走进会议室,一眼就看到了杨锐。。。

  杨锐静静地坐在长条会议桌左侧的第一个拐角处,看不出有什么科学家的风范来。

  事实上,他身着暗‘色’条纹西装,略显鲜‘艳’的领带和亮晶晶的袖口,展示出一丝不同于政客的活跃‘性’,整体来看,银格索尔宁愿相信杨锐是一名商业银行的高级经理,而非爱因斯坦式的科学天才。

  “各位请就坐。”舍伍德与许多记者都认识,并且与两名老资格的记者行了拥抱和贴面礼——虽然内心冷漠外表冷酷,但瑞典人的见面礼却是表面热情无比的,从这一点来看,他们确实很有维京海盗的文化派。

  “舍伍德局长,已经确认马尔勒案的凶手了吗?”问话的记者坐在银格索尔的斜对面,他的‘胸’牌上写着的字样。

  与不同,是区域‘性’的大报,虽然在斯德哥尔摩也有出售,但销量很小,它们总体上是服务于所在地区的,银格索尔基本没有与之接触过,只知道他们是一周发行六次的晨报。与类似的周日停刊的报纸一样,是依靠订户活着的报纸,换言之,它的当地属‘性’很强,而全国属‘性’很弱,斯德哥尔摩发生的事,通常对纳克人报吸引力匮乏。

  但是,马尔勒案的影响力显然不止于斯德哥尔摩一地,或者说,它的严重‘性’已经不仅仅是一件谋杀案了。

  瑞典的大多数城镇都是类似马尔勒一样的,安静、平淡又冷漠。邻居与邻居之间相隔几十上百米的距离,朋友与朋友之间隔着半米的距离,瑞典人喜欢这样的生活,希望维持这样的生活,并不觉得这样的环境,就应该出现不能侦破的连环凶杀案。

  马尔勒案表面上看起来是连环凶杀案,但瑞典人乃至于北欧人关心的重点,其实在于“我们的生活状态”。

  银格索尔想到此处,立即将“我们的生活状态”几个词记录了下来,并在后面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瑞典人的生活状态是否能够继续呢?

  银格索尔暗暗想,我们可不希望瑞典像是美国一样,变成一个警察国家,或者像是法国一样,变成一个低效率的国家。

  然而,瑞典人是否有能力维持这样的生活状态呢?

  银格索尔主持的社会版,他知道这样的问题并不新鲜,瑞典人时不时的就会自我怀疑似的讨论一下。

  但是,这个不新鲜的问题,其实正正说明了瑞典人所担心的东西。

  “通过杨锐先生提供的PCR仪,我们已经确定了马尔勒案的凶手。”舍伍德局长的话,打断了银格索尔的思绪。

  只见舍伍德局长两手轻压,阻止了有些‘混’‘乱’的询问现场,道:“我们暂时还不能告知大家,他的名字,我们正在向法官申请搜查令和逮捕令,在得到法官的批准之后,我们才能公布嫌疑人的身份。”

  “是一名凶手还是多名凶手?”纳克人报的记者再次发言。

  “我们暂时只确认了一名凶手,但并不否定多名凶手的可能。”舍伍德回答的很小心。

  “武器呢,你们找到了武器吗?”

  “还没有。”

  “凶手是男‘性’吗?”

  “暂时还不能透‘露’。”

  “你刚才说了他,是男‘性’吧。”纳克人报的记者层层追问。地方报纸就是这样,他们不做那些人尽皆知的大新闻,更不会将名人的行踪变成资源,事实上,他们总是喜欢抠住当地新闻的细节,并用与众不同的细节来满足订户。否则,如果只是大而化之的大新闻,读者们很快就要流失去大报了。

  舍伍德局长被追问的有些狼狈,勉强的笑了一下,道:“我刚才说过了,有关嫌疑犯的身份,要等法官同意之后,才能告知大家。现在请大家进来,我只是希望一旦逮捕令和搜查令生效,能够让大家立即知道相关的细节。”

  他这段话说的大义凛然,实际上,却是在杨锐坚持下,做出的决定。

  舍伍德局长约莫能猜出杨锐的心思,但越是如此,他反而越是配合。

  就算诺贝尔奖是在瑞典颁布的,瑞典得到的诺贝尔奖也是凤‘毛’麟角,舍伍德局长还是很愿意与杨锐这样的科学家打‘交’道的,有能力竞争诺贝尔奖的学者,那就是真的有能力。

  另一方面,杨锐愿意注意到瑞典媒体,舍伍德局长也是心中暗爽,这是一种不能名言的民族自尊和爱国情绪,它们促使舍伍德局长下定决心。

  银格索尔注意到舍伍德局长两次谈到“逮捕令”和“搜查令”,微微皱眉道:“舍伍德局长,法官是否有可能否决你们的申请,我是说逮捕令和搜查令。如果否决的话,你们是否有备用方案?”

  舍伍德局长迟疑了一下,道:“我们期待情况向好的方面去。”

  杨锐听着他的外‘交’辞令,稍稍抬眉。

  如果是在后世的话,警察拿到DNA证据,一个案子基本就算是妥了。辛普森杀妻案之所以检方败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辛普森的律师要求摒弃DNA证据,并得到了法庭的支持。

  不管怎么说,在后世的司法环境下,DAN证据是妥妥的证据之王,是通行法庭的证据。

  然而,86年的世界尚未形成这样的认识。

  如果瑞典法庭不信任PCR仪,斯德哥尔摩警察局的行动,很可能就会无功而返。

  当然,斯德哥尔摩警方是不吃亏的,他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最大嫌疑人是谁,之后采取别的手段,一样有几率拿到逮捕令和搜查令。只是那样一来,杨锐的宣传大计就无从谈起了。记者们的文章也必然会失‘色’不少。

  许多人都想到了这一点,不禁坐立不安起来。

  这时候,又有一名作者,直接问到了杨锐,道:“杨锐先生,您是南瑞典报的迪克,您是PCR仪的发明人,您认为法庭是否应当批准逮捕令和搜查令。”

  “法庭的想法,我不能揣测。”杨锐顿了一下,道:“通过PCR仪鉴定出来的结果,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如果我的理解没错的话,您的PCR仪从874人中选出了一个人,并认定他是凶手,对吗?”迪克没有追索杨锐的话,而是再启话题。

  杨锐道:“差不多是这样。”

  迪克‘露’出兴奋的眼神,提高声量,道:“让一台机器决定谁是罪犯,您认为正确吗?”

  让机器代替人来做裁决,这样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时不时的就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而他们中,机器大部分时间都是扮演反派的。

  杨锐用英语说话的时候,语言的敏感‘性’要差很多,所以没有听出迪克话中的声音,直到对方图穷匕见,杨锐才发现,这家伙竟然是来踩自己。

  DNA鉴定与“机器决定谁是罪犯”没有丝毫的关系。

  但是,杨锐即使如此解释,恐怕也也不会得到认可。

  如果在场的记者中,有足够无耻的家伙,他们完全可以断章取义,怎么吸引眼球,怎么写文章。

  瑞典媒体喜欢深挖题材,并不代表他们有更高的觉悟‘性’,或者更高标准的道德感。

  望着迪克的眼神,杨锐仿佛能够看到,自己被他在报纸上大加鞭笞的场景。

  丢脸丢到国外什么的,杨锐其实不太在乎。

  一个人总归是要丢脸的,只要出国的人多了,就会有人丢脸,更不要说,丢脸也并不值得道德谴责。国内能丢的脸,国外就丢得。

  但是,丢脸丢到科学界就不好玩了。

  PCR仪制造的大新闻,与“机器决定罪犯”的标题并列,想想就醉人啊。

  杨锐摇摇头,却没有直接回答迪克的问题,而是语气尖锐的用英语道:“这位迪克先生,南瑞典报的迪克记者,你懂生物学吗?我的意思是,我不知道瑞典的教育水平是什么样的,你在大学读过生物学吗?中学呢?”

  记者迪克愣了一下,道:“杨锐先生,如果您想考察我的资格问题,我们南瑞典报有生物学专家可以回答您的问题。”

  “如果有哪位生物学专家敢将你刚才的问题重复一遍,我会当面将这杯水泼在他的脸上。”杨锐说的气势凌然。

  在场的记者们突然觉得有趣起来,纷纷拿起照相机,或者拍摄杨锐,或者拍摄迪克。

  做了许久的记者,这还是迪克第一次享受聚光灯待遇,他的脸‘色’有点变化,道:“杨锐先生,如果我的理解错误了,请您指出。”

  “我不认为你有基本的理解能力。”杨锐摆摆手,道:“其实我很想采访一下你的生物学老师,在中国,我们将之称作误人子弟,一名教师不能让他的学生有基本的学科认知,偏偏他的学生以为自己获得了基本的学科认知,这是最糟糕的情况。”

  “杨锐先生……”

  “你想要什么样的答案?”杨锐打断了迪克的话,扬声道:“你想让我从生物学基础重新教你一遍吗?PCR是什么?PCR有决定任何事吗?”

  杨锐突然站了起来,三两下就打开了PCR仪上方的紧固件,拿出了最上方部分,道:“PCR的核心部件,是水浴锅,你们知道什么是水浴锅吗?将一口锅放在热水中,让锅泡浴缸,从而稳定国内的温度,这就是水浴锅。”

  杨锐的手里抖动着水浴锅,一滴滴的水落在会议桌上。

  “迪克先生,请你告诉我,这东西怎么做决定?”杨锐将水浴锅丢在了会议桌上,发出哐当的响声。

  记者们连连拍照,许多报纸都觉得自己找到了新题材。

  杨锐也不在意,不管是讨论PCR,还是讨论他本人,都比讨论机器与人的价值要好的多。他也无所谓瑞典人民是怎么看待自己的。

  诺奖是纯粹的‘精’英体制,瑞典科学界决定谁得到诺奖,非常单纯而直接,与瑞典人民毫无关系。

  叮铃铃。

  会议桌前方的电话突然响起。

  一名警官拿起来,恩恩了两声,就抬起头来,昂声喊道:“局长,我们拿到逮捕令和搜查令了。”

  “行动。”舍伍德毫不犹豫的下达了命令。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重生之神级学霸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