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挨饿受冻

  第436章435挨饿受冻

  唐植桐当然不是放任不管,只不过是有些话不想让两个妹妹听到。

  吃完饭,两个小姑娘写作业,唐植桐叫着张桂芳来到屋外,小王同学把门。

  “妈,虽说要按定量吃,但也不能卡的太死,我这个月的定量还是四十七斤,您估摸着她俩的饭量,把我的分给她们点,能吃个七八分饱就行。”

  “以后平日里欠着点,到星期天,您瞅着副食品店有肉,或者我想办法搞点吃的,咱改善一下生活。”

  “平日里饭后给她俩补一把松子,这样即便会饿一些,但不会亏了身体。”

  “咱再坚持坚持,最多两来月,春节前,我再去一趟大伯那边,东边邻居家有余粮,我到时候买点回来,对付着把这阵子熬过去。”

  唐植桐毫无遮掩的将自己的计划对张桂芳和盘托出。

  “行,我明天再去买点白薯。咱家五口人,能买十斤粮票的,上回就买了两斤粮票的,还差八斤呢。吃不饱先拿白薯垫垫。”张桂芳则边听边点头,也算计着怎么用有限的定量填饱家人的肚子。

  “行,就这么办。”唐植桐肯定道。

  用粮票换白薯的事,唐植桐是知道的,但还真不知道这玩意还有限购。

  跟张桂芳一打听才明白,四口人以下的家庭,可以买五斤粮票的,也就是二十五斤白薯;

  五口人以上的家庭,可以买十斤粮票的,五十斤白薯;

  七口人以上的家庭,可以买十五斤粮票的,七十五斤白薯。

  家里人口多虽然不一定在住房上多照顾,但在副食上有比较明显的倾向。

  因为连年战乱刚刚结束没几年,人心思安,这时候是鼓励生育的。

  再加上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影响,很多家庭那是一个接一个的生,这种情况在农村尤为明显,恨不能一年生一胎。

  几十年后,很多人都有了清晰的认知,生孩子是责任,养不起就不生,只能养得起一个就不会生俩,除非双胞胎。

  如果眼下有人说农村多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时,妥妥的会被认为是疯言疯语。

  就眼下来说,农村之所以多生,是因为土地!

  在去年搞公社之前,全国绝大部分农村的土地都是分到农民个人手中的,按照实际的家庭人口去分,每增加一个家庭成员就要分一份地!

  刚解放没几年,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是刻进骨子里的,也正是由于分地,所以很多人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之后不选择专业端铁饭碗,而是选择退伍回家种地。

  至于后面二十年间,农村吃不饱,却依旧有人可劲生,唐植桐认为跟农民想在生产队里增加话语权有关。

  有人的地方就免不了矛盾、摩擦,很多道理讲不通的时候,就要靠拳头说话,这时家里兄弟多的明显占优势。

  哪怕选个人出来管事,同姓的只要一举手,基本就没外姓人啥事了。

  这几十年养孩子基本都是散养,比养羊难不倒哪儿去,费不了几个钱,而且只要十来岁就能给家里挣工分……

  综合以上几点,人口想不增加都难。

  唐植桐今儿体验了一把当大爷的感觉,母亲、媳妇为他烧热水洗澡。

  三个炉子同时烧,小王同学负责往里面送,水也没凉。

  1959年11月10日,农历十月初十,星期二,阴。

  唐植桐睡醒,就感觉到气温比平时低,穿上衣服推开门,呼吸都带白雾了。

  “得亏前儿把白菜收了,要是再养两天,就冻了。”屋外的水缸已经结冰,张桂芳一早拿个斧头将冰砸破个洞,然后盛了一壶水烧水。

  “嗯,还是您有眼光。今儿先不打水吧,等下午我回来把水缸挪正屋里。”唐植桐打个哈欠,跟张桂芳说道。

  这年头的百姓绝大部分都会过日子,水缸属于大件,有些人家压根就没有,平时用水桶接水。

  有水缸的人家,冬天都会将其挪屋里,放外面哪怕裹上草苫子也不敢保证三九天不被冻破,再下去几十年,天变暖后才逐渐有人放在室外。

  “行。”张桂芳正有此意,水缸很沉,以前都是自己男人干这活,现在轮到儿子了。

  “妈,我没吃饱。”凤芝早上吃了半块窝头,喝了一碗小米粥,碗都舔干净了,仍意犹未尽。

  “就这些了,等中午放学再吃。”张桂芳没有再给闺女拿,饿一顿没事,她也在摸索着每个人吃多少合适。

  凤芝撇撇嘴,认下了,没回嘴。

  唐植桐在一旁贼兮兮的看着,也不搭话,凤芝没怎么挨过饿,等饿上几天,估计就会抗议了。

  放几十年后,二十斤大米够一家五口人吃一个月,但那时一年到头饭桌上都有菜有肉有水果,再加上各种饼干、糖果、巧克力、冰激凌、奶茶、牛奶、可乐、白酒、啤酒补充,压根吃不了多少主食。

  但现在就不同了,肉是极少的,菜也不多,身体所需的能量基本由主食提供。

  成年人还好一些,新陈代谢慢,上班再摸个鱼,定量勉强够吃。

  小孩子和半大小子就惨喽。

  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唐植桐去年在工地的时候,拳头大的窝头,一天能吃二十来个,一点都不带少的。

  也正是那段时间,唐植桐身上上了点肉,看上不不再那么干干巴巴,否则人再暖,也不能让花儿似的王静文青睐。

  今儿这么一冷,路上的雪没化成,反而更显路滑,一众人骑车都小心翼翼的。

  等唐植桐来到学校时,已经开始上课。

  挎包都没来得及放到宿舍,唐植桐就直接来到教室,从后门进的。

  好在路坚帮唐植桐带了课本,不光这节课的,还有昨天课程的课本和作业本,可谓贴心至极。

  “宿舍暖气热了吗?”唐植桐找出作业本,在已经用过的纸张背面写开了小纸条,推到了路坚面前。

  被代课的数学老师点了两次后,唐植桐和路坚就注意了很多,能不惹事就不惹事,倒是跟老师们相安无事。

  路坚看到后,轻轻摆摆了手,然后将手揣进袖子里,做派跟个老农似的。

  得嘞,唐植桐将作业本收回来,还琢摸着供暖的话,课间将窝头放回宿舍,扔暖气片上热着呢。

  这回省事了,今儿继续白开水就着吃吧。

  第三节自习课的时候,周老师突然走进教室,用黑板擦敲敲讲桌:“同学们,由于天气降温,地的白菜受到冰冻灾害,附近公社的乡亲们向我校求助,请求我校出人协助抢收白菜。

  经学校讨论决定,协助抢收,并收购部分白菜,将派部分班级参与本次活动。

  我们下午的课不上了,请同学们服从班长指挥。

  罗志平同学,你先去后勤处对接一下。”

  说完,周老师没有多待,罗志平则匆匆去了后勤处。

  唐植桐见状,作业也不写了,跟着出了教室,赶上周正:“周老师,我明天想请假。”

  “单位又有事?”周正站住脚,有些意外的看着唐植桐。

  “不是,是家里的事。我妹妹们还小,家里就我一个壮劳力,得挖个地窖存白菜,今年这个天气不等人。”唐植桐不卑不亢的说道。

  “行。”周正听出了唐植桐的家庭情况,痛快的点头答应下来。

  “谢谢周老师。”

  周正点点头,随即回了办公室。

  唐植桐回到教室跟路坚说一声,麻烦他明天继续帮自己记作业。

  “你一个人行不行?要不我过去给你搭把手?”路坚好心的问道。

  “谢谢舍长,没多大活,刨个坑的事,我自己能行。”唐植桐婉拒道,他想着开挂加速,有外人在场,速度不见得比自己干快。

  “行,有用得着的,说话。”家里前两天来电报了,说东西已收到,字里行间的惊喜之意根本压盖不住,路坚很领唐植桐的情。

  “好嘞!”唐植桐答应的也痛快。

  “同学们,学校安排咱们班去抢收白菜,过完磅后,搬运回校,预计劳动一个下午。

  搬运过程请注意不要磕碰,珍惜每一片菜叶。

  学校为参加本次劳动的同学补助三个窝头、一大勺烩白菜,下午劳动结束后以班级为单位领取。”

  罗志平从后勤处回来,犹如机关枪一般突突突的把重点都讲了。

  “嗷!”有沉不住气的同学听后立马吼了一嗓子。

  其他同学听后发出善意的哄笑,有的甚至鼓起掌来。

  猛一说男生定量由三十六斤降为三十四斤,只差了两斤,但眼下副食少,想顿顿吃饱是不可能的。

  体育委员已经将诉求反应给体育老师了,体育老师也做不了主,答应往上面反应一下,目前还在等消息。

  “行了,今天食堂供饭早,咱们提前去吃点午饭,十二点正式在教学楼前集合出发。”罗志平大手一挥,宣布道。

  有窝头在前面吊着,同学们非常积极的收拾好东西,拿着饭盒纷纷去食堂打饭。

  则食堂的菜大概率还是炖萝卜,唐植桐不喜欢,直接背着挎包直接回了宿舍,打算就着咸菜凑合一顿。

  张桂芳做的窝头个头比较大,一个有三两的样子,唐植桐跟往常一样,带了俩。

  唐植桐对面食加工略懂,无论是馒头、窝头、还是火烧,都差不多是一斤面出一斤半的成品,多出来的半斤是水。

  这也正是唐植桐不愿将粮食关系挂靠在学校的原因,厨师稍微松松手,可能一斤粮食就能出一斤六两的成品,如果等双蒸法推广开后,那粮票就会火速毛起来。

  同样的定量,吃一肚子水下去,两泡尿就没了,所以唐植桐前阵子才好心提醒马克俭和万向阳,将粮食关系握在自己手里。

  219宿舍之前有委培生吃馒头,但如今选择窝头的多了起来,用路坚的话来说就是:窝头耐嚼,吃不了那么快,感觉像是多吃了一样。

  每个人对自己定量的安排不一样,有的买了两个,有的买了三个,饭盒放不下就用筷子串着回来。

  配菜也略有不同,有的是炖萝卜,有的吃腐乳,有的啃咸菜。

  “再下午两个月就是二月了,等二月就好喽。”董永昌一边啃着窝头,一边嘟囔道。

  “二月咋了,是过年吗?”卢石问道。

  “嘿嘿,跟过年差不多。因为二月只有28天啊。”董永昌转头跟卢石笑笑,说道。

  “28天?”卢石还是没有明白过来。

  “每个月的定量都是死数,不用因为月份大小变化。28天就意味着能多吃几天的定量。”路坚搭茬揭了谜底。

  吃定量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也仅限于粮食关系在食堂的人。

  粮食关系在家里的依旧会买成粮食算着日子吃,一年三百六十斤定量,缺少的那四五天大多由为数不多的几个节日能够多买到的副食填肚子。

  卢石和谷漫苍是农村出来的,读了大学才第一次吃到了定量,对里面的道道还不熟悉。

  “够不够一年三百六,都喜欢2月,碰到大月就得从牙缝里匀出一天的来。”董永昌叹口气,摇摇头。

  唐植桐这回没有搭话,一年三百六啊,接下来的两三年内,这三百六很多地方都保证不了……

  吃完饭,诸位舍友在饭盒里倒上一点开水,咣咣喝下肚,就算刷了饭盒。

  匆匆下楼集合,领了工具跟着大部队步行前往公社。

  说是工具,其实就是麻袋,用来背白菜,男女各一条,很平等。

  刺骨的寒风吹在脸上,众人迎着风,将麻袋放在身前挡着风,默默前行。

  没人吭声,因为一张嘴就是一口风,只要不嫌弃,能灌一肚子。

  唐植桐给路坚递烟的工夫,就喝上了一口,也算是喝到了第一章提到的西北风。

  这一走就是半个多小时,得亏前阵子发了棉服,否则就今天这种天气,感冒的不会在少数。

  除了邮电学院的学生,佟旺也尝到了这种滋味。

  虽然有些感冒,但佟旺更想早一天找到唐植桐。

  不过,佟旺的情况比邮电学院的学生好了不少,皮袄皮裤外面套了一层破旧的外套,三轮车上蹲个油桶改装的炉子。

  炉子里烤着白薯,佟旺正坐在马扎子上,守着炉子烤火。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