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妙悟凝情,偶然好物象。
非心非物观,异质同构论。
皆欲之升华,又心师造化。
阐生活之感,释财之创造。
“一个人的财产,是他对于生活感受的折现,财产越多,说明这个人对他的生活感触更深刻。”的观点反映的事实,在80岁以后的田红看来,不过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经验,不在他的人生理念里。“用平和的心境去感受生活,在某一刻突然感受到的情感体验,会加强人对现实的认识”。这才是田红的观点——与格式塔心理学有一定相似。
是的,田红有一些心理学知识,由于田红对性的观点有其它认识,在年轻时学习“精神分析学”,看到其中关于“艺术是**的转移和升华”的描述时,是笑了的。田红认同的心理学观点是中国美学史上的“师造化”理论。比起在俗世中寻找精神寄托,田红更认可人可以从“自然造化”中感受美好。田红在儿子很小的时候,教育儿子:“‘师造化’理论在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并不否认‘心’的作用,不排除主观情感意志的融入。它在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田红的儿子从小受这类教育,才会在成年后跟着田红一起看树。田红的儿子领悟了“世界的普遍规律可以通过综合的研究、考察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的观点后,觉得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决定在不同于普通人的生活模式中,离开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象的共性问题,去“仗剑走天涯”,看“世界的本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田红的儿子在忍饥挨饿时意识到自己是这世界“最普通、最一般的人”,回家后,很多事情上不敢做主,任由他媳妇训斥。
田红的儿媳妇训儿子最多的话题是“你怎么还不好好挣钱,仗剑走天涯能养活这个家吗?”,有时,田红的儿子被训得受不了了,会有拿着剑出门打劫的想法。这类想法之所以没有实践,是因为田红的儿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能动的创作、接受和批评”的过程。简而言之,田红的儿子心中是有正义感的,而且很强,让他去打劫,他做不出来。在田红的儿子老了后,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学会“独立自主”,也是情理之中的情况。田红的孙子有“发展经济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意识,却注定是一个时代的普通人。这不是悲剧,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因为在田红80以后的社会,普通人是最幸福的。
世界在发现战争不能带来更多利益时,选择了共同发展,于是文明高速进化,社会越来越进步。到了田红80岁时,很多人对经济的认识是工业自动化时代后半平均分配的福利政策,发达又健康的经济模式没有让人类空虚,智能家具充实了人民的精神。中国作为发展好的国家,平时除了帮扶落后国家发展时讲经济问题,经济能力的强弱在国际中没了差别。这类情况,在田红年轻时候,是不可思议的,当时的社会,经济强弱决定了国家军事实力、生活水平、教育条件,很多人因为经济能力的差别吃着不同的苦。田红年轻时虽然学习“艺术”,却不敢把生活理想化,把未来当作生活的目标,“眼前就是所有”。等一切变成现实,生活变得安稳,田红觉得自己一生的悲苦都是可笑的,为此发笑时,又觉得幸福。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